慧智女性
技术车轮滚滚向前,不仅在重塑社会形态、产业面貌,也在改变生活方式,模糊各种边界。
技术为女性赋能。新一代“硬核”女性正在突破障碍,挑战刻板印象,获得更公平的资本与市场机会。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推出的新专题──“慧智女性”,聚焦于几位致力于艺术、文学和教育的女性精英,请她们分享在数字时代中,将感性与理性、工作与生活、商业机遇与才思想象不断融合的无边界人生。
前四周,我们已陆续刊出松鼠AI合伙人梁静、作家杨好、演员屈菁菁和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的报道。本周,我们推出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采访了最近出版新书谈论人类创新简史的清华大学兼职研究员董洁林,看她如何掌握好女性与科学生涯的平衡。
1. 梁静:创业的女性有得也有失
成长于一家两代女性创业的创业世家,松鼠AI合伙人梁静对人生有不同理解。
与松鼠AI合伙人梁静的每次会面,都让我对她增加一层完全不同的认识。最初是去年秋天,她为松鼠AI主办的第二届“全球AI+智适应教育峰会”做主持,着及膝黑裙,中英双语无缝切换。后来一次餐聚,她说起母亲创办的快消领域的家族企业,以及她自己于松鼠AI之前在服务行业的成功创业。这一次,我们谈起了她分别为12岁和10岁的一双儿女,她还告诉我,正在申请智能系统方向的博士项目,未来还想再读教育心理学的博士。
2015年,梁静与松鼠AI创始人栗浩洋在黑马营的课程上结识,随后加入松鼠AI负责战略、品牌、市场、海外事务工作。“我当时就认为他是一定会爆火的创业者,我自己创业了十几年,能感觉到什么样的创业者是相对成功几率比较大的。”松鼠AI使用自主研发的智适应学习(Intelligent Adaptive Learning)系统,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人工智能系统主导“测─学─练─测”教学流程。栗浩洋于今年年初表示,2019 年其线下教学机构开业数量还将达到 3 倍增长,第一季度付费学生人数同比增长1500%,AI 教学正迎来爆发点。
梁静认为AI企业里的女性承担着纽带的角色。“不管是从感性上,还是从理性的管理上,既要有专业性,又要融合生硬冰冷的技术,让技术有温情感。”她用自己在品牌战略方面的深厚积累,令松鼠AI的品牌塑造高效而不落窠臼。她同样也认为,在松鼠AI获得成长的同时,她“也收获了巨大的价值满足”。
没有俗套地强调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喜爱探戈的梁静承认自己每天工作15~18小时,忙到连释放压力的时间都没有了。“有收获就有缺失,我觉得这是公平的,我确实在事业上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我肯定会在其他地方有缺失,比如个人生活,比如对孩子的陪伴。”在这个一家两代女性创业的创业世家里,梁静说自己的孩子内心更加成熟,“知道要为自己负责任,知道自己要独立,知道人生的一切应该是自己决定的。”
然而坚定如她也曾在五、六年前想过为了孩子放弃创业。“毕竟还是个女人,是个妈妈。”但最终孩子给了她最需要的鼓励,“妈妈你去做自己的事业吧!”梁静常常对孩子说,妈妈这么辛苦工作,不只是为了给家庭提供很好的物质保障,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希望他们理解,不过更重要的,也希望自己的价值观能影响到他们,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文未完,请点击继续阅读。
2. 杨好:用写作打破性别标签
面对性别标签带来的困惑,作家杨好用骨感硬核的文学来回应。
有这么一群用中文写作的作家,他们受益于渐次开放的世界进行创作,也在用自己的作品打破性别、国界带来的种种局限,向世界展示着不同的可能性。作家杨好可能是其中之一。
“女性小说很容易走入自己的白色或者粉色的小世界。”杨好说。
的确,当得知将要采访的是一位“青年女作家”的时候,最先联想到的是网络文学和畅销书的包装套路——被粉色花瓣铺满的书封和一个细腻敏感的四字笔名。
采访前,甚至准备了一些在职场取得成功的女性常常会被问到的话题——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为了事业做出了哪些牺牲。
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面对的并不是一位成功学意义上的企业家或是成功人士,而是一位年纪轻但才气横溢,不久前才正式开始自己文学创作的作家。在那之前,她学习过编剧、比较文学和艺术史,写过一本《细读文艺复兴》,也有过创业经历。
采访中,她提到了性别投射给她带来的困惑。“当你作为一个女性出现的时候,你聊任何的艺术、文学和历史,会天然地被人蒙上一层‘知识付费’的标签,因为大家会觉得你在教给他们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去思考一个东西。”而她自己则是希望通过写作打破这种标签。
她的第一部小说刚刚出版,书名为《黑色小说》,和她自己的名字一样干练。小说描绘的是两位留学英国的主人公“M”和“W”不断面临关于生存哲学、文艺追求、身份认同上的困境。这种冷调的写作让人对作者本人的文学观感产生好奇。
整个采访中,除了提到对杨好的文学气质产生深刻影响的父亲之外,我们没有谈论她的个人生活。我想,如果抛开事前准备的采访提纲,仅仅是小说内容和文学观感就足以撑起我们一整个下午的讨论。毕竟,文学是作家的永恒追求,而打破性别标签可能只是这个过程副产品。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文未完,请点击继续阅读。
3. 屈菁菁:在银幕上演绎“硬核”
甜美和温柔不是中国女性演员的唯一标签。
提到科幻电影中的“硬核”女性形象,你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正义联盟中的“神奇女侠”,或是漫威所创造的“黑寡妇”、“惊奇队长”的角色。
在中国近年来科幻作品的创作和改编热潮中,类似的角色也越来越受人关注。电影《流浪地球》就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一边是在影片临近结束时感性的疾呼团结了救援力量的初中生“韩朵朵”,另一边是身披厚重机械外骨骼执行救援任务的中国救援队队员“周倩”。尽管这部电影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有限,但“周倩”的扮演者屈菁菁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表示,从《流浪地球》开始,国产电影中的“硬核”女性角色会越来越多。
由于在拍摄过程中需要穿戴特殊道具和外骨骼,科幻电影对演员体力和心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屈菁菁在采访中表示,她在拍摄之前进行了严格的体能训练,军人家庭出身的背景也让她对于演员的信念感有着独特的理解。
出于各种考量,商业电影常常会刻意塑造温柔、甜美的女性形象,屈菁菁也曾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但在她看来,这种现象正在改善。
“现在的市场中,关于一个女性成长、一步步变得很坚毅,然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这种类型的女性角色越来越多地在电影、电视剧和网剧中出现,鼓励更多的女孩子去独立思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的困难。 ”
以下为我们与屈菁菁的部分访谈实录......文未完,请点击继续阅读。
4. 陈心颖:看美剧解压的金融女高管
身为平安集团联席CEO,她为繁忙的空中飞人生活定下原则:孩子最重要,周末不工作。
出生于1977年的新加坡人陈心颖,是本系列中唯一一位始终在“企业阶梯”上攀爬的职业经理人。从麻省理工大学拿到电器工程和计算机硕士后,她曾为咨询公司麦肯锡服务13年,做到全球董事。2013年她加入中国平安集团,一路晋升至联席首席执行官(CO-CEO)。40岁那年,她成为平安集团年薪最高的三位高管之一,年薪甚至超过创始人马明哲。
陈心颖与平安结缘,始于2003年。还在麦肯锡工作的她,在回到亚洲工作后接手的第一个中国项目,就是帮助当时还只是一家小型保险商的平安,在上海张江建立后援中心,而那时中国的金融机构几乎完全没有建立后援的经验。陈心颖回忆:“当时几十个人讨论,大家都有非常反对的意见,我也觉得非常困难。马(明哲)总说,我请大家来,不是来讨论是否要集中,而是如何来集中。我觉得他非常有魄力,非常难得,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被马明哲称为平安“统一厨房”的后援中心,为平安日后成长为金融大鳄提供了巨大助力,被写进商学院教材。这次合作让陈心颖对平安留下了深刻印象。10年后,在马明哲的再次感召下,她把自己“贡献”给了这家中国金融公司,出任平安科技板块的女掌门。
同在2013年,马明哲喊出“科技引领金融”的口号,这在当时的中国金融界显得十分超前,因为通常而言都是IT服务于金融。最初对此感到“有趣又好奇”的陈心颖,成为这一战略忠诚而有力的执行者。在此后六七年里,平安的技术团队从三千人快速膨胀至如今的三万人,孵化出11家科技公司,平安也已成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研发最多、技术最前沿的企业。
如今的陈心颖,忙碌于部署平安数字战略的“3.0阶段”,要让孵化的科技公司变得更加开放,不只服务平安和自己的客户,而要服务于“五大生态区”——金融、医疗、汽车、房产和智慧城市这些领域的所有合作伙伴。“已经有590家银行,72家保险公司,两千多家非营机构,三千多个医院,一百多个城市,在使用我们的技术,”她说。
有两个孩子的陈心颖,家还在新加坡,每周周末回家过,雷打不动,过着空中飞人的生活。在极度繁忙的日程中,她给自己定下几个原则:孩子最重要,周末不工作。她的解压方式很接“地气”,就是看美剧,不论忙到多晚,“每天至少看一集才睡觉”。她说,她对下属很严肃,“但是我不会去盯你的input,我盯你的是output。我不会要求996,但工作质量是不可以牺牲的。你是不是要早点走,要接孩子,这些我不管,我不是你保姆,也不是你爸妈,只要你结果是好。”
以下是我们的访谈实录......文未完,请点击继续阅读。
5. 董洁林:做天才的朋友
她是80年代中国最早一批留美物理博士生,毕业后却以兴趣和家庭为重,“随心所欲”地择业。最近,她以一本人类创新史新书,回望初心,向科技致敬。
年过半百、有着一张娃娃脸的董洁林哈哈笑着,称自己是位“斜杠老年”——在我向她解释了“斜杠”的含义,并指出似乎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她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
这位在1980年代初就赴美留学的物理学博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学子。毕业后,她在美国从事过金融、市场营销、出版,做过企业的首席财务官,也在硅谷创过业。但兜兜转转之间,科学始终是让她心怀敬意的一种牵挂。2011年回国后,她开始潜心于对科技创新史的研究,先在苏州大学教授创新课程,后又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担任兼职研究员。最近,她将多年思考凝结成文字,新书《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的力量》即将付梓上架。
为这本书,董洁林创设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里面包含了人类有史以来三千多项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她的独特视角在于运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将最重要的科技创新成就,根据人不同层次的“欲望”加以分类梳理。比如,对应马斯洛的“爱/归属”需求,书中设有“情感篇:交流与娱乐”,下又分“文字与文明”、“享受性爱与追求娱乐”、“从烽烟四起到全球互联”等章节,讲述历史上的科技创新小故事。她说,人类的科技成就是一个混合物,就好像一道白光,而她希望这本书就像一个棱镜,能将这道白光折射出缤纷的色彩。
这本书的写作,让她对自己的使命,以及她与科学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界定。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她的身份,她说,“我想做天才的观察者。我没有真正的从事科学研究,但我热爱科学,我对科学家、发明家们非常崇拜,我愿意去理解他们,去传播他们的思想。”
当年,从湘西古城走出的董洁林在美国名校拿到博士学位后,却没有按寻常路继续学术研究,因为她觉得实验室生涯过于枯燥,并不适合自己。她笑言,自从毕业,她的“主 要任务就是转行”。细细回顾她的每一次转行、搬家、转换轨道、变换节奏,似乎都是个人兴趣或家庭际遇驱动,始终有一种随心所欲、一切都在自己掌握的感觉,与时下束缚职场人的“社畜”心态迥异,在东方女性之中尤其显得超然洒脱。
她说,她的秘诀就在于,懂得舍弃。“当赚钱的过程太过痛苦,你宁愿要自由的时候,你就要果断选择自由。你不能既要自由,又要那一个亿。”
而且,人生足够漫长,即使一时舍弃了的东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总有机会重拾。对董洁林来说,在人生的后半程,通过研究和讲述科技史,让她“对热爱科学的初心做了一个回望,也用这种方式,向科技致敬。”
以下是我们的访谈实录......文未完,请点击继续阅读。
制作团队
- 文字报道:刘皓琳、李继威、王昉、王丰
- 摄影图像:李伟
- 视频:王烁
- 制作:史书华
- 采访场地协力:北京B+修车铺 / 我与地坛精品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