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弹性与效用
弹性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概念,生产者、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有必要了解商品和劳务的弹性。
一件物品的价格变动1%时,由此引起的购买量变动的百分点,就是需求弹性。弹性大于1,说明它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富有弹性;弹性小于1,说明它缺乏弹性。
思考一下,为何粮、油、盐等商品不热衷于降价促销呢?
相应的,供给弹性就是当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时,销售量变动的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仍然是“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暂时不讨论垄断的情况。
一个常用的领域,是分析政府在增加某项税收或关税的时候,最终是由谁来承担这笔钱。比如对每升汽油增收1元的燃油税,这1元钱是全部被石油公司承担了呢,还是全部转嫁给消费者?
是买者还是卖者最终承担赋税,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假设消费者的汽油需求弹性很小,即涨价很多也很少影响汽油消费;同时石油公司的供给弹性很大,即石油售价稍跌一些就明显减产,那么消费者将承担这1元钱的大部分。
也就是说,如果相对于供给来说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末,赋税就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如果供给比需求缺乏弹性,那末,赋税就向后转嫁给生产者。
此时新形成的供需平衡点,相比于增税之前的平衡点,将价格稍高、交易量稍小些。
我们每天都会面对不少如何配置稀缺的时间和金钱的选择,比如,周末用来看电影还是旅行,旧车是修理还是还是买新的。对消费者来说,各种消费选择背后的基础,就是效用(utility)。消费者总是试图最大化他的效用。
当一个人口渴的时候,第1杯水对他的效用非常高,但随着他喝的水越多,每一杯水给他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MU)——就没那么大了,也许第5杯水喝下后反而会觉得不适,这杯水的边际效用就降低为负值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怎么做可以将效用最大化。假设一顿油条+豆浆早餐的二元模型,你已经吃了一些,如果再来一杯豆浆的价格是一根油条的两倍,那么一杯“边际豆浆”的效用至少是一根“边际油条”的两倍才值得购买。那么,在每一单元的豆浆和油条的效用,分别除以它们的价格,都相等的时候,效用就可以达到最大。在这样的消费套餐中,每多花一块钱买任何一项,带来的效用都是一样的。
用公式表达就是:MU(油条)/P(油条)=MU(豆浆)/P(豆浆)=MU3/P3=...=MU(任何商品)/P(任何商品)。
等边际法则其实对高考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最大化总分,如果在现有时间安排下,复习历史带来的期望分数增长要大于化学,就应增加历史复习时间,减少化学复习时间,直至两者相等。也就是让每一小时投入各科复习的“边际分数”相等。
试着用边际效用递减来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向下。
如果苹果涨价,一些消费者就会转而消费其他水果比如柑橘。苹果和柑橘就是互为替代品(substitutes)的关系。 如果某地汽车的需求增长,那么那里对汽油的需求也会增长,因为这两者是互补品(complements)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种“独立品”(independent goods),就是一者的价格变化对另一者的需求不会有什么影响的两种商品,比如柑橘与车载音响。
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带来对它的需求上升,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收入效应,二是替代效应。前者意味着,这种商品价格的下降带来了消费者实际收入的提高,从而增加购买;后者意味着,消费者减少了对替代品的消费,增加对这种商品的购买。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提出一个“钻石悖论”,即水非常有用,但却非常便宜,而钻石使用价值不大,却价值昂贵。用“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这一问题。 但用现代经济学的知识则毫无问题:水的供给极其多,这意味着最后一杯水的“边际效用”总是很低;钻石的供给极少,每得到一单位的“边际钻石”都有着很高的效用。而边际效用决定了它们的价格。同样道理,空气同样非常有用,但是由于它的供给是如此的充足,以至于没有人会花费成本购买“边际空气”,它的价格也就是零。
简而言之就是“所得大于所付”。由于我们以商品最后一单位的效用,即边际效用来支付价格,而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就意味着前几个单位的商品的效用大于我们支付的价格。
比如一瓶矿泉水售价1元,一名旅客在口渴时愿意为这瓶水花5元钱;在不那么渴(已经喝完一瓶)的状态时,他愿意为一瓶矿泉水花4元钱,以此类推。假设第五瓶水他愿意花一元钱,但是对第六瓶水即使5角钱也不会再买了。
因此,这名旅客购买五瓶水花费5元钱,但是得到的效用却是5+4+3+2+1=15元,也就是说得到了10元钱的“消费者剩余”。
分享
读者评论
提示
现在退出会丢失进度,确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