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专栏 英国

“我们必须迈入那些难以理解、不可思议之地”

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创意总监刘祺丰表示,曾经深植亚洲的工作经历,会帮助他思考如何为这个英国北方城市带来一场具备世界视野、又不脱离在地语境的艺术节。
2025年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举办期间的街头表演,图片:GettyImages

2025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 简称MIF)上,有一场主题为“东方之声”(Sounds of the East)的音乐会:由新加坡指挥家黄佳俊(Kahchun Wong)执棒英国哈雷管弦乐团(The Hallé),并邀请了新加坡华乐团(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的独奏家们参演。演出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支创办自1858年的英国乐团,与二胡、笛子、琵琶等中国民乐器融合,演出由黄佳俊重新配器的俄罗斯管弦乐组曲《图画展览会》。这部融汇东西方声响的作品,出现在历来致力于解构既定秩序的MIF框架之内,显得顺理成章。

双年艺术节MIF自2007年创办以来,邀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如电影导演大卫•林奇、德国电子乐队“发电站”等创作跨媒介作品,中国戏剧导演陈士争曾受邀与英国虚拟乐队Gorillaz合作创作出以《西游记》为背景的杂技音乐剧“Monkey: Journey to the West”。艺术节的作品展示空间从剧场延伸至停车场、公共街道以及失修建筑之中。今年的MIF迎来了一位新任的创意总监、同样是来自新加坡的华人艺术家与策展人刘祺丰(Low Kee Hong)。我在曼彻斯特约见了这位前西九龙文化区的节目总监。从新加坡到香港,再到曼彻斯特,在远离了热带、粤语、街头湿热与庙宇共存的亚洲城市后,这两年他持续思考的是:如何为这个英国北方城市带来一场有世界视野、却又不脱离在地语境的艺术节。

“我始终关心的是:一件作品如何与你、与你的处境,乃至与你生活的城市、国家、区域,产生关联”,刘祺丰说起,自己和黄佳俊都来自新加坡,但两人第一次见面却是在曼彻斯特。他从前也拉过二胡,还与新加坡华乐团有过很多合作。两人同在一个异国小城构筑自身实践,并且都熟悉中国传统音乐语言,刘祺丰与黄佳俊因而一直保持交流,并一直思考:什么是对彼此都有意义的合作。

我们在节目单中看到有世界各地多样文化的展现,在MIF的语境中谈“东方”,也容易被误读为异国风情的展演。但刘祺丰拒绝“标签式”的呈现,“我们不需要一场‘亚洲之夜’,而是需要在整体策展中真正理解:这个声音为什么重要,它如何挑战我们所理解的当代表达。”由于从“共同经验”出发,“Sounds of the East”没有被某种文化标签框定,而成为一个交汇点:华人经验、东南亚声音地景与古典乐的传统,在此碰撞出一种无法被单一语言归类的结构。这场音乐会的特别之处在于黄佳俊将俄罗斯的音乐原作《图画展览会》完全拆解,重新做配器,这不是表面替换音色而已,而是藉中华民乐的参与,象征了某种文化动力的建构。

从与刘祺丰的交谈中我得知,文化策展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线性的选择。他从小就经常探索一些还未被开垦的区域,大学专业原本是社会学,毕业后曾有一段时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当讲师,同时作为艺术家,活跃于当代表演艺术的现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频繁往返于日本和东南亚之间,创作实践跨越剧场、装置、行动艺术的边界。本来一心想继续走学术之路,但200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打断了这一计划,继而在策展、表演兼制作的道路上越走越深,尤其专注于当代舞蹈与跨界表演。

2000年初,他在新加坡重要剧场机构担任核心创作者,开始尝试将文献研究、民间仪式、视觉叙事与舞台编排融合起来。他主持拍摄纪录片,到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地追踪民间信仰与艺术的交汇地带。几年后,他成为新加坡首届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在多元文化交会的城市,他为双年展定下了“信仰”的主题。在他的构想下,艺术作品被直接安放于城市中最有生命力的场所:教堂、清真寺、庙宇、会堂,他想做到的是让艺术与不同的信仰空间并肩共存。

自此,刘祺丰一直着重艺术与社群的关系。2014年,他受邀加入香港西九文化区,协助建立表演艺术部门。那段时期,他参与策划了一批项目,让剧场走向街头,主动与城市现场发生关系。三年前,他出任MIF节目总监。对于艺术节的未来,他仍坚持一个朴素却复杂的问题:“你为谁策展?”

“艺术节不是关于艺术家的幻想,也不是关于策展人的趣味。而是:我们如何建立一个结构,让艺术真的能进入人的生活、经验与未来。”对比在新加坡和香港的策展经验,刘祺丰感觉,英国许多艺术机构的负责人自身是艺术家,与他个人价值观契合,也直接推动了不少“关于思考未来的对话”。他将自身在亚洲多个项目中累积的经验与MIF链接,摒弃固定主题策展方式,探索当代议题,强调艺术作品对社区与观众的实际意义。身在曼彻斯特,对他而言是一种更具原始感的策展状态,也更依赖实践者之间的信任与共识。

他回忆在疫情隔离的困境,当时产生的一些思考,彻底改变了他与艺术家合作的方式:“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我们的工作对社区和观众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提问,他开始在MIF工作时,就下意识开始与艺术家们对话,准备2025年的演出;有些交流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年前,比如他与毛利族和太平洋岛国背景的艺术家团体FAFSWAG的联系。这个团体擅长用舞蹈、装置与影像呈现作品,实践的核心是用艺术构建社群身份。同时,刘祺丰也在借助艺术思考和回应当下世界的变化:“我们策展从来不是围绕一个固定的主题开始,而是从与艺术家的对话开始。” 在他的策展中,这个“我们”始终不只指艺术从业者,而是城市、观众、社会和未来的潜在变化。

参演本届艺术节的老牌电台节目主持人Mary Ann Hobbs认为,MIF对她的意义就是“跨出已知的界限,以另一种方式去梦想。”“ Dream Differently”正是本届MIF的主题,刘祺丰希望艺术成为通往未知、回应现实的另一种路径。

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创意总监刘祺丰,图片:MIF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怪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不断挣扎”,刘祺丰引用常驻纽约的艺术家卡内扎•沙尔(Kaneza Schaal)的话,提醒我们作为艺术家,“偏离常规是我们的超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必须迈入那些无法想象、难以理解、不可思议之地,在黑暗小巷中……这些作品以时间的交错为基点,让我们能够在古老的过往与未来的可能之间穿梭。它们为我们开启一种进入‘时间褶皱’的可能,使我们重新找回被迫遗忘的记忆、存在和观看世界的方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过路诗篇

张璐诗(Lucy Cheung),常驻伦敦资深媒体人,职业音乐人,旅居北京、希腊多年。专注音乐产业、文艺思潮与美食文化,视野遍及全球。

相关文章

相关话题

WPP努力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柯达时刻”

随着人工智能重塑广告行业,这家英国广告集团希望微软出身的辛迪•罗斯能够带领其重振业绩。

以色列和哈马斯接近达成加沙停火协议

双方尚未就以色列军队在加沙的部署问题上达成一致。国际调解人员为弥合双方剩余分歧而调整了最初的提议。

黑石有望赢得对英国地产公司Warehouse Reit的争夺战

几个月来一直在追逐这家英国公司的黑石集团,正试图抓住商业地产市场可能触底的机会。自2022年以来,房地产价值大幅下跌。

英国5月经济意外收缩0.1%

受生产和建筑业衰退的推动,英国经济连续第二个月收缩。这表明今年早些时候的强劲增长已经消散。

“关税人”回归:特朗普重启全球贸易战的一周

在暂停三个月后,美国总统威胁要对政府和大宗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美国政府施压大型科技公司 谷歌同意为云服务提供折扣

特朗普政府正在向科技集团施压,要求其大幅削减合同价格。在甲骨文达成降价协议后,亚马逊和微软也面临着降价压力。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