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仍筑家园:一位联合国人道官员的终身所见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音频

战火纷飞仍筑家园:一位联合国人道官员的终身所见

埃塞俄比亚承受逾300万国内流民与邻国难民潮双重压力。联合国难民署高官安德鲁·姆博戈里疾呼:须以"共同受益"模式替代救济依赖,赋予难民土地权、营商许可,在破碎之地重建尊严——"家是能做梦的地方"。
00:00

世界再度燃起战火。有些战争刚爆发,有些已持续多年。

2025年上半年,非洲之角烽烟再起,数以万计的难民跨境逃亡。埃塞俄比亚承受双重人道压力:一方面来自苏丹、厄立特里亚等邻国的庇护请求,另一方面是阿姆哈拉、提格雷、奥罗米亚等地区的国内冲突导致的大规模流离失所。如何在动荡中守住和平底线?如何让援助超越救济,走向重建?

本期“全球领导力对话”,我与安德鲁·姆博戈里(Andrew Mbogori)对谈。他不仅是在联合国难民署(UNHCR)最资深的人道官员之一,更是战火的见证者,和平的筑造者。

“非洲不能再承受新一轮的暴力循环。”安德鲁强调,“最大的代价,往往落在妇女和儿童身上。持久的和平必须成为不可妥协的目标。”

他以三十五年人道经验,推动难民自力更生的结构性变革。他始终追问的,是关于人的问题:尊严如何安放?和平是否仍可想象?无地可居,未来难及。如此破碎,“家”是否仍能承载我们最深的渴望?

安德鲁·姆博戈里与在校的难民儿童 © UNHCR


尊严重启之地

“家,是你感到安全、能做梦、可以张望明天的地方。”

作为联合国难民署驻埃塞俄比亚国家总监,安德鲁始终以这样的信念,在人道前线陪伴无数流离失所者重建生活的可能。

他仍记得在北部的阿勒姆瓦奇定居点,遇见了一个名叫特德罗斯的厄立特里亚男孩。孩子梦想成为飞行员,眼神清澈坚定。“他正在努力学习,”安德鲁说,“他不问是谁先点燃了引擎,只想知道未来是否为他留了一片天空。”

此时的埃塞俄比亚,正承载着来自苏丹、南苏丹、索马里与厄立特里亚的持续难民流入,也面临国内逾三百万内部流离失所者的人道挑战。难民与流民潮叠加,人道系统接近极限。

“埃塞仍是非洲最重要的庇护国之一,”安德鲁说,“但接收国与边境社区正承受巨大压力。此刻,更需要一种共同体思维,不只关注难民,也要关注他们所嵌入的社会。”

他强调,从依赖性援助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受益”模式,是化解紧张、凝聚希望的关键。

“我曾在西部与苏丹、南苏丹的难民交谈,他们说:‘请支持我们,让我们能够自力更生。’那不是乞求,而是争取尊严。”

如今,在埃塞多个定居点,难民已可获得居留许可、开办企业执照、耕种土地的权利,并逐步被纳入国家教育与医疗系统。这背后,是国际支持、政策转向,更是一种重建生活的集体意志。

“过去叫‘难民营’,如今称为‘定居点’。‘营地’意味着暂时,而对许多家庭来说,这里已是新家。你走进去,会看到竹篱、粉刷墙面,墙上画着家乡的图景。他们重新赋予生活意义,也安放了家人日常。”

学校里的难民儿童 © UNHCR

但他也知道,没有任何地方能真正替代“家”。 一纸许可证抹不去创伤,一口水龙头也治愈不了历史。“人们一直在等待那一天,等和平归来,能真正踏上归途。”

没有地图的旅程

“我从没想过这会成为我的人生。”

1990年,29岁的安德鲁原是肯尼亚政府经济学家,正参与一项林业项目。某日清晨,他在报纸上看到联合国志愿者招募前往索马里支援埃塞难民的启事。

“我不知道将面对什么。但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去吧!”

他向父亲倾诉此事。父亲是位曾任议员与内阁成员的长者,只沉吟片刻,说了句:“去吧。”这份简短的鼓励,改变了一切。

那年,他抵达摩加迪沙,担任难民社区协调员。战争尚未爆发,社区中心如避风港:人们来上课、表演、讲述自己的故事,许多是令人心碎的故事。几个月后内战爆发,他被迫撤离,但人生轨迹已彻底转向。

此后,他奔赴世界最动荡之地: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刚果(金)、乌干达、苏丹、南苏丹,参与紧急援助、返乡行动、协调百万罗兴亚难民的人道响应。每一次派驻,都是一个故事:支离破碎的家庭抵达时,身无分文、无证件、无处可归。

营中难民 © UNHCR

“我走进安置点,看着那些孩子。我自己也是父亲,常会想:这可能是我的孩子。我能做什么?”他停顿片刻,“这真的剥夺了人的尊严,令人心碎。”

流离失所不仅意味着失去栖身之所,更是意义的丧失、传承的中断、身份的崩塌,而人道工作的意义,就是在废墟中重新连接。

和平的雕塑

如果纷争终将平息,我们能为和平留下什么?

“我想继续筑造‘家’。”安德鲁说,“一个让人重新与自己、与家人、与文化、与未来建立联系的地方。”当家园不再,我们需要一个安放尊严的空间,等待和平归来。而他希望,能把这份和平雕塑成真。

多年前在荷兰求学时,他参观了马德罗丹微缩城(Madurodam),一个以精妙细节再现荷兰日常生活的迷你城市。“我当时想,如果非洲也有这样的地方会怎样?不是关于战争,而是关于和平与生活。”

他构想的项目名为“Dunia”,在斯瓦希里语中意为“世界”——一个和平世界的缩影,一个属于非洲的新篇章。不是国界的复制,而是一张充满希望的活地图。

“一个被称作非洲的共同家园,”他说,“人们在这里和平共处。我想让人们看到,他们是可以和平生活的。我的雕塑将传达这种和平,没有冲突,没有纷争。我相信,这传递的是一种强大的信念,它不仅关乎非洲,也关乎整个世界。”

安德鲁·姆博戈里与难民 © UNHCR

对无数在流亡中出生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构想图景,给予他们一种护照所无法赋予的认同感。他们从祖辈记忆中认出自己的归属,心向那片也许从未踏足却深感联结的土地。不是透过苦难的视角,而是透过和平的可能。

“艺术让我们想象政治尚未实现的世界。”安德鲁说,“当一个孩子走进那个空间,我希望他们感受到的是可能性,而不仅仅是破碎。”

即使身在流亡,即使置身废墟,若我们依然怀有梦想的意志,我们或许早已踏上归途。

邀您加入音频读者讨论群

会员读者及其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音频助理“i听粉”/“小麦”(也可搜索微信名audio_FTChinese)为好友,加入“i听粉”音频读者讨论群,群内环境由群友共同维护,请遵守群规和法律法规,FT中文网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

扫码入群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加沙能否考验特朗普对内塔尼亚胡支持的极限?

面对加沙悲惨的饥饿景象和部分基本盘的不安,特朗普的支持有所动摇。

博茨瓦纳能接管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吗?

钻石改变了这个非洲国家的命运,但它真的能从英美资源集团手中收购戴比尔斯吗?

Lex专栏:165亿美元特斯拉合同不足以推动三星复苏

只有追赶上竞争对手的技术并赢回更多大型客户,三星才能重回正轨。

摩根大通计划对消费者数据访问收费,引发金融科技企业警觉

金融初创公司表示,如果要付费获取消费者财务信息,他们的商业模式将无以为继。
3天前

特朗普冻结出口管制以确保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

知情人士透露,负责出口管制的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最近几个月被告知要避免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