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炬辉
复旦国际 MBA 2012级校友
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大学毕业后,工作五、六年,很多人的职业道路在这时慢慢步入瓶颈期。不论是坚定投身于某个领域深入钻研、提升自我,还是在循规蹈矩的日常工作之余,认真考虑未来职业发展的转型,都需要一个“加油站”——对张炬辉而言,这个加油站就是复旦国际MBA。
在财务领域深耕至今,张炬辉的这份坚持源于理性的分析与规划,更离不开复旦国际MBA的深造——大量的实践与案例分析,全局观念的建立,更开阔的视野,同窗间棋逢对手的脑力激荡等等,都助力他实现了知识和心境的双重跃升。
从“多学一点”到“学以致用”
张炬辉在北京读完大学后,按部就班地就职于一家大型央企,后被外派驻苏州任财务负责人。6年来,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成为执掌子公司财务大权、并让公司销售额持续保持每年50%以上增长的管理者,张炬辉并没有沉醉于巨大的成就感,而是决心尝试更大的突破。
张炬辉选择复旦的理由和很多人一样:对复旦百年商科之美的向往、希望从专业领域迈向进阶的管理层、解码管理层通用商业语言……而就读复旦国际MBA,对他而言更是给自己“加码”。
“大学毕业后,我始终在央企工作,面对未来国际化商务交往的趋势,提升英语水平势在必行,全英文授课环境对我也是一大挑战。”对于求学,张炬辉一贯主张“多学一点”。
而复旦MBA回报给他的则是可以“学以致用”。即使是多年后,张炬辉仍对MBA项目中的好多课程如数家珍:“曾成桦老师的《战略管理》让人耳目一新,同样是案例教学,曾老师不会给大家灌输太多,而是鼓励大家以小组presentation的形式上台演示,再挨个点评,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不同思维的碰撞;任明川老师的《会计学》对我而言很有针对性,但不同于我以往偏重的企业内部账目、资金,任老师的课帮助我建立企业整体的财务分析思维,从而跳出局限,掌握全局观……”
令张炬辉感念至今的,还有复旦国际MBA项目特有的iLab行动学习:以商业实验室的形式“真刀真枪”地帮助合作企业剖析实际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与思路。“当年我们几个同学组成小组,与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合作,帮助芬兰企业进入或拓展中国市场提供咨询服务。看到我们的idea能真正落到实处,帮助企业解决问题,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回忆往事,张炬辉的语气依然难掩兴奋。
养成国际化思维
谈及两年的复旦MBA时光,张炬辉的感受是:“时间完全不够用!”复旦国际MBA的校园生活,绝不是课堂宿舍两点一线,丰富多彩的公司实务课程、国际交换、MIT教授讲座、爱心志愿俱乐部、话剧社等文体活动,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大家的时间管理能力。
“关于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训练,离开了团队与组织活动本身,是无法实现的。复旦国际MBA项目搭建了各类平台,帮助我们反思和践行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精髓。”两年间,张炬辉参加了不少课余活动,现在想来,哪怕是休闲娱乐的时光,也成为今后宝贵的人生财富。
回想在复旦的学习经历,擅长归纳与总结的张炬辉坦言,无法用KPI的硬性指标来衡量它,因为这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提升”。两年国际MBA项目全日制学习,让他在重返校园全身心充电的过程中,既能第一时间了解前沿商业案例,也能通过iLab这类行动学习助力开拓视野、积累实践经验。
那么,两年复旦国际MBA生涯究竟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张炬辉认真想了想告诉我们两个答案:一是高屋建瓴,提升跨行业沟通与交往的能力;二是养成了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式。“前者使我在职场中更快进入角色,后者则帮助我在国际项目合作中游刃有余,这两项都是未来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
更令张炬辉感触颇深的是MBA同窗间建立起的深厚革命友谊。来复旦国际MBA读书的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大多颇有建树,这使得大家更为惺惺相惜。不论是课堂上的讨论还是各类活动中的合作,都迸发出火花四溅的灵感,却不会让人产生被冒犯的尴尬。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大家愈发能体会到“兼听则明”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通常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物,善于倾听、懂得分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够高效地推进工作,还能够创造性地做出决策。”张炬辉表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也是不断反思的过程。“你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善意地提醒道。
“最大的遗憾是再也听不到复旦的讲座”
张炬辉告诉我们,两年求学过程中,关于未来职业发展与转型的思考始终贯穿其间。“上学期间我便有计划地从单一的财务工作向金融领域转型,特别是投融资工作、企业整体的财务战略分析等方面,复旦的课程设置既全面,又有很强的针对性。”
有了这份底气,张炬辉的职业进阶之路顺理成章——毕业后,权衡职业发展和家庭因素,他选择重回北京,加入中国领先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旗下两个公司的财务负责人。
尽管职务title并没有太大变化,但张炬辉对工作有了更深刻而长远的认知。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之余,他建立完成了数据库和财务分析模型,负责融资工作并获得丹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基金会IFU 的A 轮投资,也参与了公司潜在并购标的前期评价及筛选,不断丰富财务工作的内涵,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离开复旦已有数年,但“复旦人”的印记却深深镌刻在张炬辉身上,这段学习经历带来的知识积累,经验提升以及视野和心境的开阔,都令他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步履稳健。课程所带给他的点滴细微之处,都在未来的工作中持续发酵,课堂上的某个案例分析,亦或是小组合作中某次辩论,都能在不经意间带给他启发。工作中遇到棘手的状况,他也会在同学群里寻求帮助,常常是无心的几句话便令他豁然开朗,难题自然也迎刃而解。
“最大的遗憾是再也听不到复旦的讲座了。”现如今扎根于北京的张炬辉,与我们聊起这些时充满了不舍和遗憾。他的手机微信关注着MBA公众号,复旦MBA的网页也被他设置为最常浏览的电脑书签,每逢有干货分享,他总是如获至宝。好在与同窗间结下的友谊历久弥新,每逢大家出差相遇,总是能重拾在学校时那些单纯的快乐。
采访最后,张炬辉也向学弟学妹们分享了他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他建议大家在进行职业深造的规划时就要将家庭因素纳入其中。“很多人读MBA时除了面临职场的提升,也面临着成家立业的人生进阶,比工作更长远的是人生的规划,家庭也不应该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