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弹性正在改善,但要持续提高还得依赖持续投资
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原材料需求模式的变化和生产能力的限制,暴露了生物制药产业高度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尽管产业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快速大规模开发疫苗和其他基本药物,但未来大流行病的威胁和对供应安全的担忧依然存在。
由 Cytiva 开展的 2023 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调研指出了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中的这些挑战。基于对 22 个国家 1250 名制药和生物制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访谈,该指数对各个国家的五个支柱进行了评分:供应链弹性、人才储备、研发生态系统、制造敏捷性以及政府政策和法规。通过使用综合得分来评估各国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整体实力。
自 2021 年以来,供应链弹性已有所改善
2023 年的指数报告表明了产业优势的转变:今年,供应链弹性得分最高,取代了 2021 年的政府政策和法规,占据榜首位置。供应链弹性的得分提高表明,生物制药公司管理层更加确信,自己的国家或地区能够为人民稳定提供所需的医疗产品。得分比 2021 年更高还表明关键材料短缺的风险降低(这反过来也说明对国外供应的依赖性降低)。
这项最新调查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加大投资,紧急、协调各方工作,这些供应链战略优化措施产生了长远效益。然而,国际供应链错综复杂,政府政策目标不明确或缺乏连续性,这些都在阻碍进一步提高供应链弹性。
在岸外包:药物短缺的解决方案
不到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国家或地区从未出现过基本药物短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国内每年甚至更短时间就会爆发一次生物制品短缺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各大组织正在考虑近岸和在岸制造战略,以建立和巩固国内的生产业务。
韩国国际疫苗研究所 (IVI) 总干事 Jerome Kim 博士介绍了韩国的成功经验和疫苗生产目标——实现 80% 的疫苗自给自足。他解释到:“2010 年,美国向韩国声明,如果美国的(国内)需求量很大,美国政府可能会没收韩国购买的流感相关疫苗。新冠疫情期间正是这样:疫苗先供美国使用。这促使韩国开始走上疫苗研发之路,力求实现 80% 的疫苗自给自足,并成为世界第五大疫苗生产国。”
然而,2023 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受访国家或地区仍然缺乏完全稳定的药物供应链。
产业专家们敏锐地意识到了供应链的脆弱性:44% 的制药产业领导者认为他们的供应链比一年前更加稳健。然而,制药产业领导者正在采取措施缓解供应链中断问题:近两成的制药公司高管表示,提高供应链弹性是公司未来两年最优先的国内事项。
政府投资正在帮助降低供应链风险
与许多国家或地区一样,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也暴露了对进口基本医疗产品的依赖。2020 年 5 月,中国推出了“双循环”战略,旨在减少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并拉动内需。业内专家认为,对生物制药研究和投资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将随之加大。
总部位于中国的全球生物制药公司复宏汉霖的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张文杰表示:“生物技术正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创新药物极具价值,且需求巨大。政府推出了很多激励措施来扶持产业发展,我认为还会继续(推出更多扶持措施)。”
随着各国政府有针对性地持续投资生物制药基础设施,制定激励措施推动创新,势必将助力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可持续增长。例如,美国最近宣布计划投资 20 亿美元支持国内生物制药生产相关培训和技术,旨在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这个例子表明,在投资技术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同时,必须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因此,各国政府正在努力优化人才管道,确保其能够支持生产业务的扩张。
复杂药物的生产没有捷径
爱尔兰国家生物工艺研究培训所 (NIBRT) 首席商务官 Killian O’Driscoll 表示,新的、更先进的疗法在进入临床管线会采取更复杂的生产工艺,这进一步给供应链带来了压力。
他解释说:“例如在小分子药物领域(包括阿司匹林等常用药物)的某些方面,随着产品的商品化,为降低成本而转向离岸生产变得更加容易,但创新药物的离岸生产则面临着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药物的生产和物流过程要复杂得多。”O’Driscoll 补充道,为了增强竞争力,生物制药公司将需要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方”建立生产业务,同时延揽拥有生物制药生产专业知识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阅读《2023 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了解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各国正在如何努力提高供应链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