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7 来源: 经济观察报 作者:孙琦子
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步履之快、规模之大着实令人振奋,可这些海外项目究竟表现如何?中移动集团2005年以来有6项重大对外投资,根据5月10日国家审计署对其2011年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这些项目中由集团公司承担3个亏损项目,近3年累计投资亏损31.86亿元。
为什么大批海外项目难以盈利?企业如何选择对外投资才能实现资本的合理回报?各方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有一点却非常一致: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
长袖不善舞
经济观察报: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盈利情况如何?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许京:这个要分情况。民企做的其实还不错,但央企的盈利情况不容乐观。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投的铁矿,亏了很多钱。现在的海外投资一般都是民企走在央企前面,像在非洲一些国家,央企都是让民企先去投资,然后自己再跟着去投,因为央企比较相信民企的判断。现在海外项目的盈利状况有三分之一是成功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那些亏损的项目只要没宣布破产,就还在企业账面资产上保留着。
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杨葳:37%的企业认为过去三年里海外的业务或者投资是盈利的,其他企业认为经营状况比较保守,或者亏损。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非常快,但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整个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与美国、日本相比,整个投资的比重较低,海外运营的收入也较低。更重要的是品牌和规模不相称。从企业的发展来讲,大而不强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跨境并购与税务合伙人朱桉:根据目前我们做的案例,70%至80%的海外并购案例集中在能源和矿产资源,还有少部分的制造业。油气并购这一块做得比较好,企业们大都期待5年至10年可以收回投资,特别好的3年就已经收回全部投资了。由于今年上半年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海外的矿产投资最近不是很好,许多项目都停工了。太阳能、风能这部分由于欧洲经济不景气,许多补贴取消了,新项目几乎就没有了。
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中国企业海外项目的回报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许京:以前央企海外投资都是有指标的,每年必须完成多少的投资额,这是企业的一项考核指标。为了完成任务进行的海外投资,你说效果能有多好?以前央企在海外投什么项目都是企业自己决定的,这两年国资委开始限制,央企海外投资必须经过国资委批准,就是为了减少这种亏损。
杨葳:第一,对许多中国企业而言,当下是否盈利也要看其战略规划是不是有一个统筹。我们说的统筹规划,是在整个统筹的规划里和投资组合里,从全价值链和全业务统筹出发定位海外项目。第二,很多企业没有把大的战略概念落实到对项目的预期上,也没有做非常详细的尽职调查,没有很详细的计划,也没有很具体的执行方案,这导致了运营情况达不到预期效果。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陈卫东:“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家,所以“走出去”是不是机遇,当下是不是合适的时机,应当由企业家判断,而不是由政府来指令。目前在是否“走出去”的选择中,企业家缺乏自主判断,总是跟着国家走,政府一个行政周期5年,而企业应该追求的是长远回报。
内力不足是最大风险
经济观察报: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哪些困境和风险?
杨葳:根据今年埃森哲的研究报告《中国企业全球梦想》,中国企业国际化主要面临五个困境。首先是缺乏统筹一致的国际化战略。在问卷调查中,要继续积极海外扩张的企业里,只有26%的企业认为自己具备了真正驾驭海外的发展能力。第二是执行力薄弱。从战略的规划到最后呈现出来的一些业绩目标,只有43%的中国企业认为它已经具备了落实和执行国际化战略的能力。第三是管控粗放简单。根据统计,只有29%的企业建立了恰当的IT基础架构,仅38%的企业认为自己有合理的流程可保证多个地理位置有效运营。第四是人才困境。通过调研,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中遇到的几个大问题,一个是文化差异怎么去管理,另一个在海外怎样吸引和保留当地人才。第五是文化障碍。本土文化和中国企业的文化,怎样融合成一个以全球化战略为导向、价值一致的协同文化。
陈卫东: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四项显著的风险。第一,对资源与行业长期价值的判断。第二,对地缘政治和国家关系的判断。第三,文化整合的风险。第四,具体的操作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是第一项,因为一旦大方向错了,怎么调整都是错。所以,选对大方向很重要。
方式多元化
经济观察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未来几年会怎样发展?
许京:海外投资作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未来还是要大力发展的。现在企业投资的主要是能源资源领域,未来除了原材料,还会投资很多国外的优质资产,包括对奢侈品牌的收购。还有一个趋势是,未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会更多从显性投资转为隐形投资,比如通过信托基金来并购海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