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创下10·6%的峰值,总量达到39.80万亿元。这意味着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在这一刻都生出一个长长的浩叹。
这是一个令人无限感慨的历史性超越。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两个东方国家几乎同时开始现代化改造,一个徘徊纠结,一个“脱亚入欧”,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撮尔小国”战胜老大帝国,导致东亚政治局势的全面改观,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仇恨的泪水和鲜血填满了整条日本海峡。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战败,两国貌似又重新回到了相同的起跑线,在1956年,中日的经济总量几乎相同。可是,在后来的二十年里,一个陷入意识形态的争斗,一个全速发展经济,竟然又拉大了距离。自1978年之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对日本模式的追慕,甚至连“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在参观日本公司后,才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现代化”。自1968年以来,日本坚守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宝座长达42年之久。
中国经济总量在今年对日本的超越,如同去年汽车产销量对美国的超越,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性现象,在全球媒体界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中国崛起,日本衰落”,这是[华尔街日报]的标题,在美国人看来,“这一消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它标志着作为全球增长引擎的中国和日本分别开始崛起和衰落。对美国来说,日本在某些方面是经济对手,但同时在地缘政治和军事方面一直是同盟,中国却在各方面都是潜在的挑战者。”在这篇报道中,记者也微妙地描述了一个细节,北京65岁退休公务员郑茂华对该报记者说,“可能有人对此感到激动,但我不是其中之一。这种GDP的成就无法反映这个社会国富民穷的实情。”
在日本,反应则相对的多元和复杂。著名电视主持人田原总一郎对日经新闻说,“日本人过年,嘴巴里含着生鱼片也在议论中国经济,中国的每一个举动都牵动着日本人的神经。”经济学者伊藤隆敏说,“我们一些人很怀念日本遭受抨击的那个时代,我们当时很不满,但被忽略比被抨击还要糟糕。”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他是著名的鹰派人物、超级畅销书《日本可以说不》一书的作者此刻很是伤感,“考虑到中国不断膨胀的GDP和较大的人口规模,日本自然是会被取代的。日本衰退的其他各种迹象在这种背景下太过突出。”
态度较为乐观的日本人也为数不少,毕竟在人均GDP的意义上,中国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而在大公司的技术竞争力上,日本仍然有显著的先发优势。有学者认为,“GDP犹如一本存折。存款的加减本身并无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国民能否安居乐业。”
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有二十个国家的元首到场,246个世博展馆,在6个月内,7308万人入园参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杰富利·瓦斯昌姆适时地出版了新书《全球上海,1850-2010》,他写道:“很多大国的兴起,都会完成这样两步: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而这次的上海世博会完成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二步。同时这也代表着上海的新生与复兴。”
上海曾经是远东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却如一个没落的东方贵族,即便是改革开放的前十多年,仍然步履艰难。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它迅速地恢复了自己的活力。到2010年,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和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地,上海港的集装箱吨位数超过新加坡,跃居为世界第一大港。上海以占全国1%的人口,0.06%的土地,贡献了全国八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在世博园的中国国家馆内,有一个高科技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幅5.28米长、0.24米宽的北宋名画,被放大到长128米、高6.5米的立体转折造型银幕上,原作中587个人物也被增加到1068个,现代投影和电子动画技术让十一世纪汴梁的繁华生活复原再现:摇橹声、喊船声、叫卖声和驼铃声,把人们拉进了时光的千年隧道。对日本的超越和世博会的举办,都为今年的中国经济涂抹上了一层玫瑰色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