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一轮“消费增长”成为我国业界、学界和政策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2018年1-10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834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7177亿元,增长6.6%。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70539亿元,增长25.5%。在宏观消费数据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下,社会关于“过度消费”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担忧“目前迅速发展的消费金融产品助长了过度消费”,不少人更是一提消费金融“色变”。
实际上,消费金融发展由来已久,学界对消费金融的研究成果也颇多。我认为警惕消费金融风险、倡导“理性消费”并不为过,但与其将消费金融视作“洪水猛兽”,客观地看待消费金融对经济发展、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并推动消费者教育是当下更重要的命题。
消费金融解决了什么金融经济问题?
消费金融较为狭义的理解是与消费尤其是短期的简单消费直接相关的融资活动。
从微观来讲,合理的消费金融能帮助普通消费者在人的一生不同时期平滑自己的收入和消费。预期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当人们不能在低收入时期通过变现自己的金融资产或借款来保持正常的消费水平时,会影响当期消费实现,宏观上表现为消费总量下滑。此时,如果可以通过正常借贷实现个人或家庭合理的消费计划,可以实现未来收入的提前支付,帮助消费者游刃有余地实现当期消费计划,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这个价值对短期收入低、长期收入看涨、短期需求强烈的年轻人群体现较为明显。Ludvigson(1999)的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消费信贷市场降低了管制水平,从而帮助美国居民在这一时期消费水平大幅增长。
从宏观上看,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到高质量增长的“新常态”,投资、进出口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消费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同比去年提高了14.2%。消费金融通过缓解短期的资金流动性约束,释放居民消费活力,扩大社会消费总量,进而推动宏观经济增长。同时,我国的消费金融还具有提升商业与金融活动效率、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消费金融与移动支付密切结合,使金融与消费场景无缝连接,节约交易时间和空间成本,提高了整个商业与金融活动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L”型筑底,我国以消费金融为主的短期消费信贷快速发展,其速度超过具有“投资性质”的以房贷为主的长期消费信贷,消费金融的扩大可以通过直接需求加快汽车后市场、教育、耐用消费品等消费升级相关产业的发展。
金融科技帮助消费金融进入精细化服务阶段
一方面,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数字化风控技术可精准评估消费者的风险水平。举例而言,数字化风控可以通过黑名单比对来快速判别“坏人”。反欺诈的一个重要参考就是黑名单,市场上领先的大数据风控公司拥有将近1,000万名左右的黑名单。其次,可以通过行为数据特征准确识别“坏人”。以移动设备数据反欺诈为例,公司可以利用移动设备的位置信息来验证客户提交的工作地和生活地是否真实,可以根据设备安装应用的活跃程度来识别多头借贷风险。最后,数字化风控除了可以识别出“坏人”,还可以综合评估贷款人的还款能力。过去金融机构依据借款人的收入来判断其还款能力,但是有些客户拥有工资以外的收入,例如投资收入、顾问咨询收入等。另外一些客户可能从父母、伴侣、朋友那里获得其他的财政支持,拥有较高的支付能力。按照金融机构的普遍做法,照顾家庭的全职主妇可能还款能力较弱,无法给其提供贷款,但是其丈夫收入很高,家庭日常支出由其太太做主。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消费数据证明其还款能力。
另一方面,受益于金融科技的大力发展,小额放贷成本大大降低,使得我国的消费金融还呈现出突出的“普惠价值”。根据统计局数据,中国低收入人群(年收入不到6万5千元)超过10亿人,人口占比约70%,由于征信数据的结构性缺失,这些长尾客户多数长期难以获得低廉、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受益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手段,金融服务的客户对象从传统的中高收入人群逐渐向低收入人群、三农用户及边缘人群转换,突破了年龄、行业、地域等时间、空间的诸多限制。消费金融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精准服务每个有需要的普通人群。近期关于消费信贷的调研数据显示,消费信贷正成为中低收入人群维持家庭合理开销、解决短期财务难题的刚性金融需求——57%的潜在客户申贷的主要动机是“保持手头资金流动性及利用效率”,而因“应急性使用”进行借贷的潜在客户比重为33%。总的来说,数字化消费金融存在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无疑在普惠性、精准性上具有巨大的优势。
多头并举帮助消费金融打好精细化服务战争
一是,借助科技手段逐步升级优化消费金融行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消费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P2P和“现金贷”的乱象甚至使消费信贷的正常发展受到质疑。基于数字化风控能力和消费场景的消费信贷产品,其显著特点是强风险甄别能力、低违约率、低利率、经营合规,代表了金融科技助力居民消费发展的方向,与现金贷存在本质区别。例如,截止2018年8月底,蚂蚁金服的“花呗”产品支持服务了数亿消费者,人均额度6,000元左右,贷款总金额达到数千亿元,借助数字化风控技术,不良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下。需要分类甄别并支持合理的消费信贷发展,坚决避免“一刀切”,鼓励具有普惠社会价值、先进风控技术的消费金融创新,促进消费信贷市场良性健康的发展。
二是,发展监管科技满足新形势下的监管需求。需要建立能够甄别“伪劣”平台的监测能力,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可以借鉴发达金融市场的管理实践经验,例如美国对金融科技的功能监管、英国的“监管沙盒”模式,立法明确监管职责、范围和具体要求。此外,政府方面还要推动监管科技发展,关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业务办理电子化和大数据实时监管平台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可以强化领先金融公司、科技企业与监管部门的数据分享和技术合作,还需要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消费者金融财商教育永不过时。大家质疑“消费金融”,归根到底是担心部分消费者“借助”消费金融过度消费、过度借贷。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强消费者教育,培育更理性的消费者、更市场化的成熟借贷者,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素养。目前消费金融行业蓬勃发展,但消费金融专业书籍寥寥无几,开设消费金融课程的高校几乎没有。我认为,消费金融行业可以自发组建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通过集合行业智慧,颁布行业教育规范,对消费金融行业进行有效宣导。学校教育中也应在通识教育中重视学生的“财商”教育,增加理财知识和消费金融的相关介绍,帮助学生们在独立借贷之前对消费和消费金融有更客观理性的看待。消费者金融教育和监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英国金融业服务管理局对英国民众开展的理财能力基线调查,美国金融业规制管理局下属的投资者教育基金会2009年开始每隔3年开展一次国民理财能力调查(NFCS)。在NFCS调查中,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去评估受访者的金融素养,主要包含利率、通胀、债券价格、按揭贷款以及风险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