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的是地球上的人类正在“越来越老”。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9》显示,2019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2.6岁,比1990年提升了8.4岁,预计到2050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有望达到77.1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年龄结构呈柱状等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老龄化趋势”在中国正逐步显现。
西方国家对于老龄化的研究开始的较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老龄实验室(AgeLab)的约瑟夫·库格林(Joseph Coughlin)教授通过梳理19世纪以来西方对于“老年”的定义,在《长寿经济》一书中指出,所谓的“老年”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人为概念,并将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命名为“长寿经济”;他指出很多企业并没有对多样化的“老年人需求”做好应对。米尔肯学会 (Milken Institute)则在2018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应当重新衡量老年人的人力资本价值,潜在市场需求,并以新技术服务不断增加的老年人。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未富先老”,面临劳动力红利消退和社会负担沉重等各种问题。如何将中国的现实与不断发展的“长寿经济”相结合,泰康董事长陈东升最近在《管理时代》上发表的《长寿时代的理论与对策》可以说是为全球老龄化研究提供了一个“中国视角”。
长寿,健康,富足形成闭环
与众多西方学者将老年人更多看做“消费者”不同,陈东升认为“长寿时代”必将带来“健康时代”和“财富时代”,三者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作为主体的老年人既是消费者,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者。尤其是在中国,储蓄率相对较高,随着寿命的增长,多阶段人生的理财规划要比以往更为复杂。生活质量而不是寿命成为了“长寿时代”的主题之一,而“健康时代”和“财富时代”则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陈东升在文中指出,现代企业需要让老年人“持续”生产和创新,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三次人口红利”。在此思路影响下,泰康保险本身的业务紧紧围绕“长寿时代”,“健康时代”和“财富时代”构建产业生态,形成“长寿、健康、富足”三个闭环。2007年泰康开始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截至2019年底,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已落地全国19个城市,其中北京燕园、上海申园、广州粤园、成都蜀园、苏州吴园、武汉楚园均已开业,入住居民3000余人。与此同时,泰康还积极布局医疗领域,在每家养老社区均配建康复医院的同时,通过自建、投资和合作等方式,打造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
从传统的虚拟保险业务,延伸到实体的医养健康服务领域,泰康逐渐打造了保险支付端和医养服务端两大体系。通过支付体系和服务体系无缝对接,构建起大健康生态体系的商业模式。客户购买寿险和年金保障,在养老社区里安享晚年,形成长寿闭环;客户购买健康保险保障,在医疗体系收获健康,形成健康闭环;客户购买理财产品保值增值,保障自己的医疗和养老需求,则形成富足闭环。
这种“一站式”服务不仅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最大化了老年人的“隐藏金融资本”,减轻了社会负担,提高了资本形成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人口红利到“创新红利”
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和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合著的《百岁人生》中指出“支持创意,创新和创造的教育可能会越来越重要。如果19世纪的重头戏是工业革命和有形资本的力量,那么20世纪的重头戏就是教育和人力资本优势。然而,21世纪的重头戏会是通过提出可以被他人复制或购买的创意和创新来增值。”在人的寿命延长,医疗技术发展后人力资本价值将更多体现于“创新的价值”。传统观念认为老龄化将带来“创新不足”,然而陈东升则指出“长寿时代”需要为各个年龄段的人提供创新、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新机会,从而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新的供给和需求。
就中国来说,通过教育提高人力资本,以抵消劳动力和生产率下降的影响;加快技术替代,通过技术创新引导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建立创新机制促进公平,激发长寿时代的经济活力;而落实到企业则应该加速商业模式和组织转型以应对长寿时代的挑战,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不断适应“长寿经济”多样化的需求。
东升曾用五句话高度概括泰康自创立至今走过的这24年:“因时而生”,“因市而兴”,“因势而变”,“抓住每一个战略机遇期,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高速发展中不失稳健,稳健中不乏创新”。创新,是泰康高速发展的引擎。而对于泰康来说,人离不开养老、医疗、投资。控制好风险,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模式,最伟大的创新。
约瑟夫·库格林(Joseph Coughlin)则在《福布斯》撰文指出,“长寿经济”并不仅仅意味着增长的需求,更是一片蛮荒的处女地,这些新的消费者将带着史无前例的多样性度过他们的晚年时光,他们对于生命的品味,需求,渴望和期待与上一代相差甚远。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企业,拒绝定义“老年”,用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心态去拥抱“长寿时代”,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真正“年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