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距离成都127.7公里,位处“地球神奇圈”北纬30度,多雨温润的气候结合绝佳的土壤环境,孕育出了蒙顶山特产的红心猕猴桃。
但这份香甜却来之不易,红心猕猴桃生长于700-1200米海拔的种植园中,不仅需要全人工在陡峭的斜坡上进行采摘,还需依靠人力将果子背下山。
对于当地的果农来说,困难不止于此,他们长期面临着“种植难,销路难,失败多”等很多问题。
蒙顶山猕猴桃首次“触网” 迎来销售奇迹
今年四月,在细雨绵绵的蒙顶山中,摩根大通中国区CEO 梁治文和当地第一家专业猕猴桃合作社的理事长李世忠聊了聊猕猴桃是如何成为了“全村人的希望”,过去几年里,摩根大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支持的产业电商扶贫项目善品公社又是如何帮助果农解决难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
早在几年前,善品公社项目便引入了电商资源尝试为果农们解决“销路难”的问题,那次经历给李世忠本人带来了不小的理念冲击。
“我当时心头总有一种顾虑,搞什么电商推广,我拿3-5万斤果子到网上卖,要卖到猴年马月?”李世忠回忆道。
然而随着网络推广的开展,1万斤蒙顶山猕猴桃在一个晚上瞬间销售一空。
第一次“触网”的销售奇迹成了李世忠和当地果农拥抱互联网和电商的契机。除了打开市场渠道外,通过电商,市场和消费者还开始倒逼当地果农在猕猴桃品控方面不断做出改进。
2016年起,善品公社协助李世忠把合作社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进行了优化,从根源上推广和实施更规范、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
据他介绍,2017年至今,合作社每年采收80至100万斤的猕猴桃,按照6元-6.5元一斤的均价,总金额约500万元。实实在在的收入也打消了李世忠最初的重重疑虑,后来他把善品公社称为“导师”。
这正是摩根大通多年以来在华所秉持的公益理念的一个缩影——期望通过支持创新、可复制及可持续的公益项目模式,助力改善部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实现社会和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
摩根大通从2015年起开始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在雅安试点开展善品公社项目,希望通过帮助低收入农户提升产品质量并充分利用电商渠道增加收入。合作双方很欣慰地见证了项目的成长,看到它从2015年的一个省一个县的一个合作社发展到包括陕西、云南和内蒙古等在内的19省89县(区)的100个项目合作社,覆盖农户数超过36000户,这些数字还在继续增加。
2021年4月,摩根大通在支持当地产业发展项目的基础上聚焦乡村人才培养,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启动“百年百县” —— 乡村产业与人才发展计划,支持四川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的建立与发展,鼓励培育优秀农民合作社人才,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认为应该让更多人享受经济发展的益处,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们致力于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所需的知识、人才和社会资源,以带动当地社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和增收机会,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表示。
扎根中国100周年 摩根大通回馈所在社区
帮助更多人受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是摩根大通企业责任的核心目标。过去三年里,摩根大通在华支持的慈善项目累计令24个省市自治区的超过26万人受益。在中国,摩根大通资助了一系列公益项目,主要聚焦于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协助小企业发展,从而为年轻人及弱势群体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多方面多角度地支持中国的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工作。
除了善品公社项目,摩根大通从2016年开始支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赢未来”项目,旨在促进中国中等职业教育体制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迄今已经惠及3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21万名学生。
2019年,摩根大通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合作启动“乡村女性经济赋能计划”,截止到2020年底,共计1900多名来自甘肃、安徽、四川、湖北和贵州五个省份的乡村女性参加了该项目并从中受益。除了接受了电商就创业能力培训、半年期创业陪伴成长等,学员们还与来自摩根大通的员工志愿者互动,参与了家庭金融素养相关的培训项目。
目前,双方正在积极推进“乡村女性经济赋能计划”二期项目的落地,在一期项目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未来三年,项目将对6300名来自七个省份的乡村女性开展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电商就创业赋能培训和资源对接。
“今年恰逢摩根大通在华展业100周年,在这特别的时刻,我们将用实际行动继续回馈我们所在的社区。” 梁治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