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日开始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多国领导人的到场无疑是一枚重磅消息,使会议的重要性更上一个档次。这让互联网界的各路人马更是当仁不让,削尖脑袋往里钻。就在这个“寸土寸金”的高规格会场上,腾讯出乎意料地在自家展台打出了Next Idea(Next Idea腾讯青年创新大赏)这张新牌,让不明形势的人如雾里看花。
而在早些时,阿里影业高管徐远翔在12月6日提到一句“未来不需要专业编剧”的“编剧去专业化理论”,捅了马蜂窝,惹来了一群编剧们“吐槽”,也引起了各路网友们的纷纷议论,至今仍余波未平。
表面看起来,这两件事情没有直接关联;但如果放在大IP战略层面看,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在不同场合下盯着的却是同一件事。近年来,IP这个概念持续升温,泛娱乐领域成为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大佬们争相卡位的地盘。当前,文化娱乐消费追求精神享受、品质生活,与实物电商零售、O2O本地生活服务比,体量差不多,但有更深远的影响。在大文化泛娱乐产业中,IP就是纲,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高质量的IP因其稀缺则更显重要。
IP的来源十分多元化,书籍、网络文学、综艺节目、动漫、短视频、舞台剧话剧等,都属于IP池内。以往IP创作靠的是大神,但量小;在未来,再创作、加工等创作手段则将趋向于草根化,必然更接地气。能否在上游的“生产”环节开源和建立扶持体系,决定了下游的影视剧、游戏及衍生品等的商业空间;而处于中下游的游戏、影视剧及玩具、VR交互等衍生品的火爆,可令商业反哺文化,让上游的IP身价不断推高。所以,围绕着IP人才的争夺,向来硝烟滚滚。如何激发人才创新,反哺公司业务,腾讯与阿里以实际行动彰显出了不同的观点。
人才培养,立竿见影还是细水长流?
从这两年BAT的布局来看,在文化影视娱乐主线上各巨头已经砸进去多达数百亿元的资金。面对庞大的文化价值链条,显然绝非是投资几家企业,拍几部电影,搞一个文化制造的团队那么简单。至少在目前看来,在IP的创作、开发和全产业链运作上,国内还处于粗放式发展的阶段。大佬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各人的方式千差万别,尚没有一个成熟规范的发展模式可以被广泛借鉴使用。
阿里影业高管徐远翔之所以与专业编剧们“开撕”,正是因为双方对IP人才培养和支持的打法不同所产生的“冲突”。一方面,拥有IP话语权的编剧们认为,“把贴吧吧主和无数同仁小说作者圈养在一起厮杀,这不叫创作,叫‘养蛊’,是对生态的破坏”;而另一方面,徐远翔的说法本身却不无道理——他更强调的是互联网化的玩法,邀请更了解大众,更“接地气”的贴吧吧主和无数小说作者以竞争方式参与创作,选出最好的作品给予重金奖励,并在后期完善后转化为商业作品。这个打法有这么几个好处:从商业角度看,作品短期变现效率最高,也更能结合网络上的热点,容易操作;从人才选拔角度看,在极限情况下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对于催生优秀的作品也有所助益。阿里此举,意在快速聚集顶尖人才,迅速掌握优秀IP和受众群体,创造大量商业价值并进行文化价值输出。
相较而言,作为腾讯在泛娱乐产业上游的人才投资和战略布局,Next Idea平台则更侧重对潜在IP人才的挖掘和培育,其孵化器的作用大于竞赛选拔本身。这种IP人才的孵化,意在为一个人才的成长提供大环境和所需氛围。这更像是“播种”,需要自然生长的过程。这一策略,如果可以保证规范完善的操作,最终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人才供应与培养机制,做到生机勃勃、百花齐放。当然,此举也冒了不少风险:在短期内,项目不可能得到很大的商业回报,投资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如何能够控制竞争选拔的标准,才能在不扼杀潜在才华的情况下选取最优结果,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Next Idea作为一个平台,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泛娱乐产业上游的IP瓶颈,做好人才的孵化器,串接上下游,用互联网的工具,重构这领域的生产关系,挖掘新的生产力。这也正是腾讯集团COO任宇昕倡导的Next Idea最重要的三大使命——呼唤创新精神、提供创新平台、验证与实现创新价值。
总的来说,两种思路都需要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其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笔者认为,不论如何,在IP内容源匮乏的环境下,最急迫的应该是培养人才,激发创新的活力——如何构建一个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仍然是眼下IP创作急待解决的难题。
创新人才培养闭环如何形成?
从古至今,时代对人才的渴望与甄选从未停歇:中国绵延了千百年的科举制度,其初心便是为社会和国家机关输送顶尖人才。然而,因其过于追求目的性和功利性,少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和一些刺激创新的动力,导致后期越发僵化。
在今天的世界,几乎所有的巨头型企业都多少意识到急功近利的弊端,正在不断调整人才的培育机制。作为全球IT界的巨擘,微软曾一度面临着大企业病和“扼杀创新”的指责。为此,微软痛下决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微软中国的创投加速器。微软中国每年都定期举办“编程之美挑战赛”、“微软校园极客加速计划”等活动,筛选优秀学生,并把这些人才资源对接给孵化中的项目,直接进行磨合与培养。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微软加速器已经“毕业”的85个项目中,90%以上获得了新一轮融资。
无独有偶,另一IT行业大佬Google也从未停止在世界范围内挖掘人才的动作。在中国大陆地区,Google开展了一系列支持广大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动,如“Google学生俱乐部”和“Google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项目”等。参与者可以利用Google的开放平台、技术团队、资金支持和其他必要资源,直至最终达到人才和项目的顺利孵化。
可见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单纯的择优选拔机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现今需要的不仅是少数个体的创新,更是群体的创新能力升级。这种由互联网企业发端的,包含创意养成、资源支持、产品转化的生态化平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这个平台往往要尽可能与商业和变现保持距离,以保证这个大舞台的自由与开放,达成长效的人才生态闭环。
搭建人才生态就别想吃“独食”
不管是运作IP,还是培养人才,在未来的互联网棋局上,做平台和生态的价值会更大。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通吃产业链,小的企业可以参与其中某一个环节,而大的平台提供各种能力和组件。围绕着文化产业核心IP,这种竞争迟早也会上升到生态竞争的阶段。能否拥有大规模、高品质的IP储备,取决于企业能否为链条成员构筑生态环境,能否汇聚足够人才、资源,以及能否创造长远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应。
由此可见,腾讯Next Idea选择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重点展示,表明其意识到了这一点,意在上游IP领域布下一粒面向未来的棋子。这与国家所倡导的构建产业链生态的大方针是一致的。毕竟,作为大企业就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IP和人才提供一个舞台,让所有成员都能参与进来,敢于与上游的IP、人才,以及其他企业分享商业价值。
对于阿里影业高管的“过激言论”,阿里影业也通过官方微博给予了回应,称编剧作为内容产业的核心,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期望与专业编剧一起探索和实践。这种开放、互相尊重的心态,值得赞赏。相信,未来一定是开放、生态驱动型的组织更具竞争力。对互联网企业来说,要学会蓄“势”,而这个势就是一个能量场。放在文化娱乐版图上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做大上游的IP创作平台,才能构建积极、正向的IP环境,为泛娱乐产业提供更大的能量引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