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是未知的,他们只是被暂时隐藏了。我们将看见……”这是2016年11月10日即将召开的腾讯WE大会的主题。
在今年的WE大会上,我最感兴趣的一位是彼得·戴曼迪斯。这个创立了十几家太空探索公司的家伙在2014年被评为“影响世界的50人”,这50人里有奥巴马,有习近平,还有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
彼得与库兹韦尔一起创立了奇点大学。他不仅因为专注于太空探索而闻名,还创立了著名的28条“彼得定律”。其中第一条就是“如果已经预见了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改变它!让墨菲定律见鬼去吧!”
这28条定律听起来“不明觉厉”,我总结为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奇点大学的创新案例从技术创新到组织创新,再到价值观创新,实力演绎了“创新的进化”。
奇点大学是一所不像大学的大学,也是当今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大学。它的愿景是以创新及创新技术,推动人类宏大问题的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包括教育、能源、环境、健康、食品、水、居所、安全、太空等。奇点大学因此提出了“影响力投资+指数型组织”的创新思维。这里的指数型组织,特指在运用了高速发展技术和新型组织方法的推动下,让影响力(或产出)相比同行发生超比例的指数级增长的组织(至少5年10倍)。提出者萨利姆(SALIM)列举了100家10亿美元级别的指数型组织,微信、海尔、小米、滴滴、Airbnb、Uber等都在其列。
为了组织的快速扩张,指数型组织应具备5大外部规模属性:员工随需随聘,取代传统的岗位聘任制;把大量充满热情、愿意奉献时间和专业技能的爱好者组建成社群,并吸引更多的大众;获取海量数据并确立自己独特的算法;用外部杠杆资产取代内部实体资产;采取巧妙有趣的方法让用户参与进来。
为了良好的管理协调,指数型组织还应具备5大内部创新属性:良好的用户界面,是组织实现扩张的重要条件;适应力强的实时仪表盘,让组织内的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关键量化指标;通过实验实现快速迭代;在遵循公司宏大变革目标(MTP)前提下,实现员工高度自治;用社交工具创造透明性和连通性,消除信息延迟。
在我看来,奇点大学提出的影响力投资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即商业项目不应只单纯考虑商业价值,也需要考虑社会价值;需要考虑商业投资对于社会进步的正向影响力。这也是推动特斯拉等创新企业,几十年如一日,从0到1、艰苦创业的最大动力!
而指数型组织则是方法论。在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商业、经济、社会的基础大环境的背景下,企业的成长必须是指数级的快速成长,才有在市场立足的机会。
关于创新的误区有很多,在奇点的这个标尺下,我们再来看看创新是什么,不是什么。
德鲁克认为企业存在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创造客户。而为了创造客户,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营销和创新。德鲁克说“创新以创造客户为目的”,那么,创新一定要“以客户为中心”吗?
不一定。德鲁克的表述是精确的,他说“创造客户”,并没有说“以客户为中心”。这两个命题有着细微、却重要的差别。创新神话人物乔布斯就公开表达过对“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创新的不屑:“研发产品之前,我们从来不做客户调查或市场调查,因为客户从来不知道他们真正要的是什么。创新就是由创新者将令客户尖叫的产品给到客户。”
创造客户和以客户为中心大致的差别在于:如果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的创新,通常需要大量的市场调查;如果是“以引领客户需求为目标”的创新,需要的是先于市场的发现与洞察。
还有哪些创新误区?很多。比如,认为创新就只能是技术的创新,而忽略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认为创新就要“一步到位”才有足够的竞争力,而忽略了持续的不断创新才是商业的常态;比如,认为创新就是“完全不同”,而忽略了从既有的创新中学习模仿、借鉴。
只要有结果,都是对的!不是为了遵守创新理论来创新,而是为了达到目标成果、解决问题而创新。在创新问题上,我是个实用主义者。再往前走一步,“从创新到创造”,我还是个建构主义意义上的新实用主义者:“世界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构造!”这是纳尔逊-古德曼在《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里说到的,也是德鲁克最引以为豪的立场:“最好的预测未来的方式,就是将它创造出来!”
创新还是一种生存哲学。英雄总是所见略同,德鲁克和张瑞敏都强调,“创新就是创造性模仿”;20多年前英特尔董事长安迪-格鲁夫就鼓吹:《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马特也强调“偏执”的情绪是《创新之力》的第一位!格鲁夫说:“我认为这是件好事情,经常因为对周围事情忧心忡忡而遭受批评,但我不在乎。我喜欢成天担忧,我喜欢不安分的人,他们永远都在尝试新事物,永不满足。”
列举了很多有关创新的论述,我想说的是,有一种创新在过去一直被隐藏了,现在正在被发现。那就是从模仿到超越的中式创新!例如腾讯的“连接一切”,例如阿里的“DT经济”。
从社会看,社会技术无所谓“高低”。而在于社会行为治理的“有效性”:“在拥挤推搡的地铁站设上铁栅栏,所有人就开始排队了”;还是尼格罗庞蒂:“城市的形状,是由道路决定的。人们用技术规划出了自身的生活状态。”钱颖一总结说,美国的很多企业从事的是从0到1的创新,而中国的很多企业做的是从1到N的创新。从1到N也很重要,但这种重要性被忽略了。从1到N的创新大多就是在用技术+新的商业模式重新规划人们的生活状态。技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而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无法申请,也更就容易被学习、被复制。早期的中国互联网创新多是模仿美国的商业模式,因此被称戏为C2C(Copy to China)模式——最早的创新,是在模仿之后的创新。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已开始在模仿之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超越式”创新了!网龙首席知识官唐兆希笑称,这才是今天中国企业的“抄,超,钞”策略。
100多年前德国的崛起,50多年前日本的经济起飞,和今天的中国复兴之路,莫不如此。
“WE——为未来而来,发挥群体智能,协作创新。致力于探索和分享互联网和科技界最前沿的思想和技术,是中国连接世界的跨界创新平台”,这是腾讯WE大会自2013年11月创办以来的价值追求,也完全契合本文对创新的论断:未来已来,创新即强调,创新即发展,创新在进化!
腾讯文章提供:价值中国网CEO林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