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观点 中产

全球中产为何下沉

徐瑾:除了中产的萎缩,更大的变化在于财富的聚集,也就是说财富的不平等在加剧。当下在一个变动的时代,个体和组织的稳定结构受到冲击。

这是一个中产下沉的时代,而且呈现全球性趋势,核心原因何在?

你知道,中产不仅是现代社会变迁的稳定剂,也是社会变迁中最敏感人群。如何定义中产,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国际社会宽松标准,几乎将日均收入在10美元之上都算中产——因此,中产最多的时候,被认为超过二十亿,也有根据人口收入中位数来计算,核心中产阶级往往被定义为中位数一定比例,美国往往是三分之二到两倍之间的家庭收入,此外稳定收入以及工作受教育程度当然也考虑在内。

根据美国独立研究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4 年 报告,自 1970 年以来,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一直落后于上层阶级,而生活成本危机正加剧这种长期挤压。回溯历史数据,该机构 2015 年研究就曾指出,全球中产阶级在规模和富裕程度低于预期。若以日均每人收入超过 50 美元作为收入分界线,87% 这一收入水平的人生活在欧美地区(剩余 1% 在非洲,4% 在南美洲,8% 在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且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这一收入人口的比例从 2001 年的 58% 下降到 2011 年的 56%。

除了中产的萎缩,更大的变化在于财富的聚集,也就是说财富的不平等在加剧。从全球景观看,阶层变化之下,财富也进一步聚集在少数人手中,中产人数增长萎靡。瑞银(UBS)《2025 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百万富豪(资产 100 万美元以上)总人数接近 6000 万,合计掌握约 226 万亿美元的资产,占到全球个人财富的近一半。而在 2017 年,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报告曾揭示全球最富 1% 群体拥有的财富首次超过全球总财富的一半,当时资产超 100 万美元的成年人共 3600 万人,占成年人的 0.7%,财富占比 45.9%;对比之下,个人财富 1 万美元以下的成年人共 34.74 亿人,占比 7 成,财富仅占 2.7%。

同时,世界不平均研究报告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从世界各地区收入前10% 成人的收入份额在1980年至2016年的变化,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家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但扩大幅度各有不同:印度恶化情况最严重,目前居于最不平等国家之列;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经历了急剧的不平等飙升,近期则有所缓和;欧洲呈现持续小幅攀升格局;北美与欧洲类似,但整体不平等程度远高于欧洲;中国的不平等程度也在扩张中。

相对而言,“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似乎不少人的感受。2025 年 4 月 24 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报告指出,全球超过 28 亿人日均生活费仅介于 2.15 至 6.85 美元之间,全球约 60% 的劳动者担忧失业后难以再就业,全球 65% 人口所在国家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超半数民众对政府缺乏基本信任。与此同时,按照乐施会2025《全球不平等报告》,全球最富有人群的总财富在 2024 年内从 13 万亿美元增至 15 万亿美元,增幅创下乐施会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年度增长。全球最富有的 1% 人口掌控着近 45% 的财富,而接近一半的人口(44%)生活在每天 6.85 美元的世界银行贫困线以下。

事实上,欧美国家贫富不均的日益恶化,已经持续了50年。从更长时段来考查,1980年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根据经济学家皮凯蒂汇集的数据,美国收入前10%人群的收入占美国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910~1920年的45%~50%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35%,代表着贫富不均程度的改善,也呼应了美国数十年平权运动的成果,从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到60年代民主党政府的福利国家试验。不过,从80年代开始,美国贫富不均情况恶化,前10%人群的收入占美国国民收入的比重从80年代的不足35%上升到2000~2010年的45%~50%。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复苏好于欧洲,但是中产阶层社会却没有同步恢复。这些年对于美国中产家庭而言可以说是失去的十年,中产阶级的萎缩成为普遍现象,从2000年到2014年,中产在9成的大城市缩减。这期间美国家庭实际收入中位数出现下滑,中产家庭的收入中位数从77898美元下滑72919美元,跌幅为6%。与此同时,低收入阶级群体与高收入阶级群体则出现增长,这一判断得到印证,根据《华尔街日报》援引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研究,居住在富人区的家庭数量翻了一倍多,从1980年比例为7%,2012年为16%。

这一现象并不仅在美国出现。按照《世界不平等报告2018》,世界各地区收入前10% 成人的收入份额,1980-2016中,大部分国家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扩大幅度各有不同。主要国家地区中,收入前10% 成人的收入份额欧洲的收入差距最低为37%,中国第二为41%,北美(美国与加拿大)为47%,中东最高,达61%。

在权威范围,贫富不均恶化的结果是什么?接近五十年来,美国出现一个新景观:中产首次不是社会的最大多数人口。最广泛的定义来看,美国当下中产占成年人口的比例一半,60年代则高达超过6成。

如果按照职业分类,社会学家发现今天美国年轻人的机遇并不比他们的祖父母一代好。以美国80年代出生人中,从找到好的工作而言,社会学家发现只有一半多点的人找到的工作好于父母,对比40年代出生的群体中,这一比例是三分之二;从收入而言,经济学家发现这批80后只有一半的人收入超过了父母,而40年代出生的群体这个比例为90%。

中产阶层的价值观曾经和工作有关,当传统的工作丧失,中产的生活也就岌岌可危。危机源头在于工作,但又不仅仅是工作,正如一位《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所言,我们需要的并不是那些从事重复性劳动的岗位,对中产而言最重要是“家庭、保障和盼头”。

在过去,一生只做一行甚至一家公司并不稀罕,企业组织相对稳定,发达国家整体行业往往相对稳定,职业不仅定义了中产,个体也依赖于组织在社会中生存,这一环节有利于催生稳定工薪阶层,界定其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其也是中产阶级得以存在和立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典型如日本。

当下在一个变动的时代,个体和组织的稳定结构受到冲击,知识工作者工作年限也越来越高于公司寿命,更不用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重新洗牌众多行业,这意味着产业周期越来越快,不仅企业组织更容易消亡,行业的消亡也将日渐平常。对于个体尤其中产而言,不仅未来稳定预期或者升迁图景不再,中年职业转换轨道日渐增多,而且面临越来越大收入中断甚至丧失职业能力的可能性。

然而,经济复苏并不能换回中产的职业保证。这些年,美国经济恢复是发达国家恢复最快的,但即使如此,美国中产家庭而言,也可以说是失去的十年,中产阶级的萎缩成为普遍现象。至于下层,他们的遭遇就更为悲催。当次贷危机爆发,美国部分贫民区的租金不仅没有降低,而且出现上涨,因为当穷人的房屋被没收,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住所——其中逻辑,类似爱尔兰饥荒中土豆价格上涨。

买不起自己的房子只是开始,随着房租上涨,当接受高租金的穷人没有能力支付足够租金的时候,等待他们则是扫地出门。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曾经研究驱逐议题,他指出今天美国大多数贫困的租房家庭得砸超过一半的收入在“住”这件事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家庭要用七成以上的收入支付房租和电费。以美国中西部的密尔沃基为例,租房家庭不到105000户,每年驱逐大约16000名成人和儿童,相当于每天都有16个家庭经由法庭程序被驱逐。比起法院正式程序,当地还有各种“非正式的驱逐”,他统计,2009年到2011年,密尔沃基每八名租户中至少有一名经历过强制性搬迁。

讽刺的是,金融危机十年之后,一边是接近800万家庭因还不起房贷被赶出家门,有人被迫卖房,另一边是更有人趁机逢低吸入,更不用提黑石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涌入这个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如今美国房地产回暖,曾经被驱逐的人群,更是与经济复苏的利益无缘。

软阶层社会意味着,中下层的萎缩,不仅在于人数,更在于整个社会机遇的降低。为人父母变为专业的事,这使得父母的成就与子女社会流动之间显示出很大的相关性,无论收入还是工作。

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Putnam)敏锐地注意到这一问题,他意识到社会不再为所有孩子的梦想买单。

不仅成熟的发达国家如此,即使被视为明日希望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印度曾经作为后起之秀备受关注,但是中产阶级却迟迟没有出现,皮凯迪等人指出在1980年至2014年,印度收入居前1%的人拿走了收入增长部分接近三分之一,富人阶层比起1980年代富了十倍,但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甚至没有翻倍,《经济学人》杂志称之为“消失的中产”,此外八成印度人认为不平等是个大问题,与腐败不相上下。

我在《软阶层》一书定义的软阶层社会或者说S型社会,最大特征之一在于阶层向上通道变狭窄,直接后果是中产的萎缩。所谓中产阶级,其实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本身是社会的绝大多数。

接近200年前,恩格斯观察了英国的工人阶级状况,“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软阶层或者说脆弱的中产,其实也是今天的“工人阶级”,是全球变迁这一大变革中的金丝雀。全球中产阶级的梦想在破裂么?我在软阶层的思考,深入探索的问题核心在于:阶层流动放缓的状况本质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以美国中国为代表东西方几乎同时进入软阶层时代。贫富不均推动了软阶层社会的形成,但是贫富不均背后动力如何,未来徐瑾经济人专栏将继续探索软阶层社会的深层次原因。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部分来自徐瑾新书《软阶层》,徐瑾亦为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主理人,读者微信xujin2023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徐瑾经济人

知名青年经济学者,货币三部曲作者。FT中文网经济主编,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 徐瑾近年出版《软阶层》《货币三部曲》《徐瑾经济学思维课》等书,连续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白银帝国》由耶鲁大学出版社推出英文版,获《华尔街日报》《亚洲书评》等权威媒体好评推荐。 微信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 读者微信号:xujin2023

相关文章

相关话题

为何拉丁美洲离不开石油和天然气

随着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临近,巴西和哥伦比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公正能源转型”愿景。

米莱中期选举胜利后拒绝让比索自由浮动

这位秉承自由意志主义的总统誓言将加速其自由市场改革,并加深与特朗普的联盟。

尽管关税施压,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前景改善

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斯泰兰蒂斯迅速采取行动以抵消贸易战的影响,并从纾困措施中受益。
23小时前

俄罗斯为苏联时代“傻瓜炸弹”加装喷气发动机

俄军的滑翔炸弹如今可打击最远200公里外的乌克兰目标。
1天前

日本正适应与美国关系的新局面

曾经以利他主义和合作为基础的伙伴关系,如今已演变为交易型伙伴关系。

亚洲股市对AI热潮的依赖引发“泡沫”担忧

一些投资者日益担心,亚洲股市可能受到美国科技板块大幅下调的冲击。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